喜帖內容、喜帖內文:長男?長女?小兒?小女?
 
在喜帖內容、喜帖內文裡,新人名字之上一般都會加上他們在家中的排行,其實要留意的是,
家中的兒子和女兒是分開計算的。 以下是在一般情況下,在喜帖/結婚請帖上排行的寫法:

長男:家裡兒子排行最大 
次男:家裡兒子排行第二 
三男:家裡兒子排行第三 
四男:家裡兒子排行第四 
幼男:家裡兒子排行最小 
小兒:家裡只有一位兒子 
(家姐及細妹不計在內)

長女:家裡女兒排行最大 
次女:家裡女兒排行第二 
三女:家裡女兒排行第三 
四女:家裡女兒排行第四 
幼女:家裡女兒排行最小 
小女:家裡只有一位女兒 
(哥哥及細佬不計在內)


 

喜帖信封中文寫法樣版
 
一般在信封的右邊會寫上「送呈」,而在人名的下方會加上「台啟」,這是最基本的囍帖信封寫法。

在親友的名字右上方,一般都會加上稱謂; 當然,這一般是指發給親人的請帖而言,如果是發給朋友的,就可以不用加上稱謂了。

在喜帖信封的寫法上,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如果準備寫上「闔府統請」,就需要放在賓客名稱的左方。 如果是同時宴請兩夫婦的話,可以在囍帖信封的賓客名稱下面加上先生夫人字眼。


 

喜帖文化:西式喜帖
 
在西方的喜帖,則多為橫式,顏色以淺白色、淺粉紅色為多,少有大紅色的喜帖。 在喜帖用字上,多為手寫字體。 不少的西式喜帖可能採用複雜的花式手寫字體,在印刷方式上有擊凸、凸版印刷、熱浮凸印刷、雕空字體等。 在寄送喜帖同時,許多新人基於西方結婚禮俗,會附上新人所需禮品清單,讓親朋好友勾選。 此外西式的喜帖裡面多會再附一個回郵信封和簡單的回函,讓賓客利用郵寄的方式通知新人他們是否參加婚禮和喜宴。 在喜帖上也會注名請賓客在婚禮兩週前要寄回回函。 回函信封上則會先寫好地址與貼好郵票。 這樣可以方便新人統計安排宴客餐會數量和座席。

有些喜帖亦為了遠道而來的賓客提供住宿資料,飛機時刻表等詳細貼心的指南。 有時還會加上在地觀光的一些重要景點。 西方也有喜帖是很早就寄出的,稱為guardar la fecha. 這種喜帖通常會在一年前就寄出,預先告知遠道的賓客婚禮日期,並請他們從長計劃觀禮和參加婚宴的行程。 但這通常不算是正式喜帖,僅是喜宴的提早通知。 


 

中式紅色的結婚喜帖
 
在中國,紅色意味着吉祥。 一切表示喜慶、吉祥的,都離不開紅色。 過節過年,要張貼大紅對聯;嫁女娶婦要披紅挂彩;生了孩子要送紅雞蛋;結婚喜帖也不例外,一般都會以紅色為喜帖的主色。 其實,中國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用紅色表示吉慶的;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曾用過黄色代表喜慶,也曾用過黑色和白色代表喜慶。

據《史記. 高祖本紀》記載:『高祖以亭長為縣送徒酈山,徒多道亡。 自度比至皆亡之,到豐西澤中,止飲,夜乃解縱所送徒。 曰:「公等皆去,吾亦從此逝矣!」徒中壯士願從者十餘人。 高祖被酒,夜徑澤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還報曰:「前有大蛇當徑,願還。」高祖醉,曰:「壯士行,何畏!」乃前,拔劍擊斬蛇。 蛇遂分為兩,徑開。 行數里,醉,因臥。 後人來至蛇所,有一老嫗夜哭。 人問何哭,嫗曰:「人殺吾子,故哭之。」人曰:「嫗子何為見殺?」嫗曰:「吾,白帝子也,化為蛇,當道,今為赤 帝子斬之,故哭。」人乃以嫗為不誠,欲告之,嫗因忽不見。 後人至,高祖覺。 後人告高祖,高祖乃心獨喜,自負。 諸從者日益畏之。 』而漢高祖亦因此稱自己是天神「赤帝」之子,赤就是紅色。 從那時起,紅色就成了中國人崇尚的顔色。

漢朝以後,我國各地崇尚紅色的風俗習慣已基本趨向一致,并一直沿襲了下來;所以我們的結婚喜帖也大多以紅色為主了。


 

喜帖內文:承嚴命與承慈命的意思
 
很多新人在撰寫喜帖內文時都有一個疑問,就是究竟在何時才需在喜帖內容或喜帖內文裡加入承嚴命與承慈命的字眼。 其實,只要我們明白其中的原理,這一個承嚴命與承慈命的喜帖內容、喜帖內文問題是很容易可以解決的。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一般來說,喜帖/結婚請帖是以新人雙方的父母的名義發出的,而他們(理論上)是受命於自己的父母(即新人的祖父母)而發出喜帖/結婚請 帖的。 這裡就是關鍵所在,所謂嚴父慈母, 所喜帖內容、喜帖內文裡的「承嚴命」和「承慈命」就是指受命於父親和母親的意思。 要留意的是,這裡所指的父親和母親是新人父母的父親和母親,亦即是新人的祖父母。 所以簡單地說,喜帖內容、喜帖內文的承嚴命和承慈命的用法應該是這樣的:

承嚴命:祖父健在 (爺爺健在, 外公不算在內)
承慈命:祖母健在 (女麻女麻健在, 外婆不算在內)
承嚴慈命:祖父母健在 (爺爺及女麻女麻健在)

舉一個例子:
如果男方和女方的祖父母都是健在的話,在喜帖內容、喜帖內文裡,男方父母和女方父母的名字上便需分別加上承嚴慈命了。 

另一個例子:
如果男方的祖父健在的話,在喜帖內容、喜帖內文裡,男方父母和便需分上承嚴命了。


 

More..

More..

More..

More..

More..